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

房产

教育和房产一直是市场供需极不匹配的两个领域

2022-08-09 00:40:11
导读 大家好,今天由小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教育和房产一直是市场供需极不匹配的两个领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区域择校

大家好,今天由小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教育和房产一直是市场供需极不匹配的两个领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择校政策导致的教育资源分散以及二胎政策出台后中庭面积和住房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入学难”“择校难”的现象。

103010说,“孟母曾经是邻居”,这意味着孟子的母亲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断搬家。

“地产教育”模式的最优资源组合,不仅可以解决家庭为追求好学校而频繁搬家的尴尬,还能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利润增长的新突破。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相应的或可利用的房地产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武汉的日日夜夜,一家聪明的地产公司,早就学会了利用各种配套资源为地产增值,甚至可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健康、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等。

房地产似乎是一个大熔炉。任何概念都可以加进去,然后每次都能玩出不一样的新高度。

在所有的概念和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01

8月,Fast & amp狂怒9、7元碧桂园公告称,已签署协议收购剑桥文理学院全部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5亿元。

一时间舆论哗然。一个国内地产商居然在高端教育上投入了巨资,武汉的日日夜夜很多人都不太明白。

如果追溯碧桂园做教育的初衷,其实也没那么高尚。

1993年,顺德碧桂园项目卖不出去的时候,杨老板办起了广东碧桂园学校,在媒体上造势,高薪招聘人才。意想不到的结果是,碧桂园不仅是一所成功的学校,而且是一个非常热的房地产。

聪明的开发商都在暗地里抢着建学校。

从1994年开始,尝到甜头的碧桂园正式布局教育,建了一所国际学校作为楼盘的配套,然后逐步布局幼儿园、国际学校、伊莱英语培训学校。

碧桂园集团也开启了“地产教育”战略,成为地产圈“武汉第一个吃螃蟹的日日夜夜”。当然,事实证明,这种“螃蟹味道确实不错”。

你可能想象不到,不知不觉中,碧桂园教育的规模已经逐渐变得很大了。

截止到19年,碧桂园已经以69元运营了三所学校,在Fast & amp狂怒9和世界各地,学生人数已超过4。

碧桂园教育成为中国最大的K12教育集团(指从幼儿园到12元年级的教育),并于2017年登陆5纽交所,成为在美国上市的最大规模的教育集团IPO。

当然,碧桂园肯定不是唯一聪明的开发商。

据明源研究院统计,目前TOP20的房企或多或少都进入了教育行业,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从1996年上海万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上海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开始,万科就踏入了教育产业领域,后来万科提出了做“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转型目标。

在此战略下,2015年,万科宣布“章鱼计划”,表示将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八只“爪子”跨界。

到2018年,仅在上海,万科就有4所民办学校,6所公办学校,所有相关学校都挤到了自己板块的头上。

聪明的开发商都在暗地里抢着建学校。

注:来源于公众号“陪伴高等教育之路”

当然,对于万科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万科有更大的野心。

2018年1元,万科在总部所在地深圳发布“美莎教育”品牌,宣布《捉鬼敢死队3》中的美莎教育将超越百元内所有优质学校,涵盖学前教育、K12、户外教育等。并以60元服务千家万户。

碧桂园和万科在房地产领域的对抗可能才刚刚开始

恒大教育以恒大幼儿园的开发运营为核心业务,依托恒大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地产项目,因此在多个城市不断落后。

地产板块和教育板块的合作似乎是一种必然,两者的合作融合当然不是盖几栋教学楼那么简单。

看看你。你的鼻子因起皱而发红。

以教育为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去库存,更是为了更好的盈利。

目前,房地产的存量资产已经达到200万亿元的规模,而且在过去的十年中,房地产的土地开发面积每年的增幅总是大于销售面积的增幅。

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去库存问题。

此外,自2010年以来,依靠传统商品房销售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营业利润率逐年下降。

其实最近也能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房企其实负债压力比较大,房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也明显下降。

房地产行业具有周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房地产开发商迫切需要寻找利润突破点来扩大利润空间。

作为社会的刚性需求,教育资源一直是中庭的焦点。

因此,房地产企业介入教育实际上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跨界整合往往击中了大多数家庭的真实需求。

一般来说,房地产教育的双轮驱动模式是这样运作的:

通过教育资源的分配

量质并重,在促进销量的同时,给住宅带来更高的溢价率;

成功转型教育后,后期的运营可以带来新的赢利点

03

当然,对于大部分地产商来说,盖房子赚的是快钱,做教育赚的是慢钱,两者是不同的维度,刚开始不会怎么办?

能怎么办?不会就虚心向会的人学呗。所以,教育地产的模式,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聪明的开发商,都在偷偷抢着建学校

第一阶段被称作为“傍大款+轻资产”。

这是最初级的阶段,就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地产商只能通过购入名校附近的地块,或是争取与名校签订协议,获得业主子女就读的机会。

对于地产商而言,其实就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开发商完全不需要去涉足教育行业,但这是一个算是比较被动的过程,这事能不能成,完全取决于名校的态度。

在这个阶段,典型的代表房企是龙湖、华润、金茂等,这些企业的资源集聚能力也确实非常强。

第二阶段称作为“主动勾引+中资产”。

与刚才“轻资产”模式不同的是,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中资产”模式,房企与教育机构都纷纷拿出自己最优势的那一面,房企提供的是空间和服务,而学校拿出的是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

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房企与教育行业将会产生更多的融合,自己也将握有更大的主动权,与此同时,这样的合作模式往往是在土地招拍挂的时候就明确了的,房企的拍地成本也就更低些,从而产生更多的土地溢价。

在这个阶段,扎的比较深的典型的代表房企是万达、保利等,他们往往是通过大批量拿地后进行整合,商业、住宅、教育等统一宣传,从而获得更多的溢价。

第三阶段被称作“自立更生+重资产”。

如果想要真正到教育行业里面去分一杯羹,那么对于房企而言,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与前面所提到的“轻资产”“中资产”模式不同,这次需要的是“重资产”模式。

这个阶段要求开发商需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整盘管控能力和资金实力,开发商需要自建教育品牌,同时在项目内兴办学校,引进教师队伍。

在这个阶段,典型的代表房企是碧桂园、万科、阳光城等,对于他们而言,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开始反哺地产项目。

04

当然,对于开发商而言,除了可以为业主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学区,目前还正在尝试更多维度的地产+教育方式。

比如社区商业+教育模式。

这是由万科提出来的,在自己所属的社区里打造四点半学堂,主打的是素质教育启蒙,目的是解决万科社区及周边小区儿童的体制外教育需求。

聪明的开发商,都在偷偷抢着建学校

这样的社区商业+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孩子下午放学后无人接、作业无人管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同时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楼盘”的卖房模式,并从实际上解决了业主的真实需求。

还有一种是购物中心+教育模式。

儿童早教等体验式业态不仅能为购物中心带来流量,其本身的盈利能力也非常不错,这里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万达。

近几年,万达加大了对儿童产业的重视,着力研发儿童综合业态,旗下的早教品牌“宝贝王”正式加入早教行业。

而在万达集团背后强大的商业地产资源的依托下,其竞争优势也是十分明显了。

2018年,万达宝贝王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44.3%,新开业69家宝贝王乐园,早教50家,年度总客流1.99亿元,同比增长了36%。

聪明的开发商,都在偷偷抢着建学校

05

最近几年,很多开发商其实都在抱怨,地产的春天过去了,房子越来越难卖了。

地产人前期所有的自信心、荣耀感也正在慢慢的消失,地不好拿,房价太贵不好卖,业主需求太零碎真的是无法满足,然后地产商本身也在逐渐“去地产化”。

自身力量不够,那就“借力打力”。

而教育,就是地产开发商真正可以借到的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