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戡黎读音】《尚书·西伯戡黎》是《尚书》中的一篇,内容记载了商朝末年,周文王(西伯)征讨黎国的事件。在学习或研究古文时,对文中人名、地名及动词的正确读音非常重要,尤其是“西伯戡黎”这一标题中的关键字词。
以下是对“西伯戡黎”各字的读音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与记忆。
一、文字读音总结
| 字 | 拼音 | 注音符号 | 说明 |
| 西 | xī | ㄒㄧ | 常见姓氏或方位词 |
| 伯 | bó | ㄅㄛˋ | 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如“伯父” |
| 戡 | kān | ㄎㄢ | 意为“讨伐、平定”,常见于古代文献 |
| 黎 | lí | ㄌㄧˊ | 地名,指古代黎国,位于今山西一带 |
二、词语解释与背景简介
- 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因其封地在西方,故称“西伯”。他是周朝建立的重要奠基人。
- 戡:意为“讨伐、平定”,多用于战争或政变后的稳定局面。
- 黎:古代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西地区,常被商朝统治。周文王曾对其用兵,为后来武王伐纣铺路。
三、读音注意事项
1. “伯”字读音:在“西伯”中读作“bó”,而非“bǎi”或“bèi”,需注意区分。
2. “戡”字读音:此字较为生僻,易误读为“kàn”或“kāng”,实际应为“kān”。
3. “黎”字读音:在“黎民”中也读“lí”,但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其他发音,如“lí”和“lǐ”(如“黎族”),但在此文中应读“lí”。
四、总结
“西伯戡黎”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其读音虽不复杂,但在古文阅读中仍需准确掌握。通过以上表格与说明,读者可以清晰了解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及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附注:本文内容基于《尚书》原文及传统注释,结合现代汉语拼音标准编写,旨在帮助读者正确朗读与理解“西伯戡黎”这一历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