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家属工什么意思】“五七家属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主要出现在中国20世纪60至70年代。它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或工厂劳动,他们的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为了照顾家庭生活,也被安排到一些单位或企业中工作。这些家庭成员虽然没有正式的编制,但被视作“家属工”,承担了一定的劳动任务。
下面是对“五七家属工”的总结与说明:
一、定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五七家属工 |
时间背景 | 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 |
主要对象 | 下放干部、知识分子的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 |
工作性质 | 非正式编制,多为临时性或辅助性岗位 |
工作地点 | 多为工厂、农场、机关单位等 |
社会地位 | 介于正式职工与无业人员之间 |
二、产生原因
1. 政治运动影响:文革期间,大量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或基层单位,导致家庭生活困难。
2. 家庭支持需要:为了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部分家属被安排进入单位工作。
3. 政策导向:政府鼓励家属参与劳动,以减轻国家负担。
三、工作特点
- 非正式编制:不享受正式职工待遇,工资低、福利差。
- 临时性:多数为短期安排,缺乏长期保障。
- 身份特殊:虽非正式职工,但被视为“革命家属”,具有一定社会地位。
四、历史意义
“五七家属工”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制度的调整,这一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经历仍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现状与影响
目前,“五七家属工”已基本不再存在,但部分人因历史遗留问题,仍在寻求政策上的补偿或认可。此外,这一群体的经历也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视角。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五七家属工”不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