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蒿满地芦芽短】一、
“萎蒿满地芦芽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描绘的是初春时节江边的自然景象,通过“萎蒿满地”和“芦芽短”两个意象,生动展现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生机与变化。
“萎蒿”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河岸或湿地中;“芦芽”则是芦苇的嫩芽,通常在春季萌发。这两者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景象。整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暗含了季节更替的节奏感和生命的萌动。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 原文句子 | 萸蒿满地芦芽短 |
| 意象 | 萸蒿(水生植物)、芦芽(芦苇嫩芽) |
| 季节 | 初春 |
| 意境 | 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
| 诗人情感 | 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与赞美 |
| 诗句作用 | 描绘春景,体现季节特征 |
| 文化意义 | 展现中国传统诗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 |
三、补充说明
“萎蒿满地芦芽短”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这种观察方式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中。通过简单的自然现象,诗人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感情和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此外,这句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自然、尊重生命。
如需进一步分析该诗句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或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可继续提出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