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生畏成语的意思】“望而生畏”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让人一看就感到害怕、敬畏,不敢轻易靠近或挑战。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具有强大威势、令人敬仰或令人恐惧的对象。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望而生畏 |
| 拼音 | wàng ér shēng wèi |
| 出处 |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后世引申为“望而生畏”) |
| 含义 | 看到某种情况或人物,就产生敬畏、畏惧的心理,不敢轻举妄动。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威严、强大或令人敬重的特点。 |
| 近义词 | 敬而远之、肃然起敬、望尘莫及 |
| 反义词 | 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某位权威人物 | “他站在讲台上,神情严肃,学生们望而生畏。” |
| 形容某个地方的气势 | “那座古老的宫殿,庄严肃穆,让人望而生畏。” |
| 表达对某项技术的敬畏 |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令人望而生畏。” |
三、成语来源简述
“望而生畏”最早并非出自经典文献,而是后人根据《论语》中孔子的言行精神提炼而来。原意是说,人们看到孔子的德行和学识,自然会心生敬意,不敢轻慢。后来,“望而生畏”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广泛用于日常表达中。
四、总结
“望而生畏”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权威、力量或智慧的尊重,也体现了人们对未知或强大的敬畏心理。在现代语言中,它既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也可以用于日常交流,是一种既庄重又实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了解其含义、用法及出处,我们能更好地在写作和口语中灵活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