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是什么意思】2、
“脱颖而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表现突出,从而被注意到或得到认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成语释义
“脱颖而出”字面意思是“从毛中露出尖角”,原指锥子的尖端在布袋中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或优点在群体中特别明显,容易被识别和重视。
- 出处: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后人用“脱颖而出”来形容人才在众多竞争者中显出优势。
- 现代用法:多用于褒义,表示某人或某事因出色而被关注。
二、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职场晋升 | 在公司内部竞聘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 |
学术竞赛 | 她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表现优异,最终脱颖而出。 |
文艺表演 | 这位新人演员在剧中表现亮眼,成功脱颖而出。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脱颖而出、崭露头角、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
反义词 | 默默无闻、埋没人才、平平无奇、不为人知 |
四、使用注意事项
- “脱颖而出”强调的是“被发现”或“被认可”的过程,适用于已经有一定能力或成绩的人。
- 不宜用于形容初学者或毫无基础的人,否则可能显得夸张。
-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总结:
“脱颖而出”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才在竞争中显现优势。它不仅体现了个人能力的突出,也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个体的关注和认可。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