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毛泽东诗词集》。该词以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娄山关的战斗为背景,展现了革命者的英勇与坚定,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内容
> 忆秦娥·娄山关
>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
这首词通过描绘红军在娄山关战役中的艰苦斗争,抒发了革命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有战争场面的再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常见的豪迈气概与历史感怀。
三、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忆秦娥 |
创作时间 | 1935年 |
作者 | 毛泽东 |
背景 | 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娄山关 |
主题 | 革命斗争、英雄气概、历史感慨 |
风格 | 豪放、沉郁、悲壮 |
关键意象 | 西风、雁叫、霜晨、马蹄、喇叭、雄关、苍山、残阳 |
表达情感 | 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胜利的渴望 |
代表句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四、赏析要点
1. 写景与抒情结合: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出清晨寒风凛冽、大雁南飞、霜重月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肃杀、紧张的氛围,为后文的战斗场景做铺垫。
2. 战争场面的渲染:“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形象地表现出战斗的激烈与惨烈,也暗示了红军战士的坚韧与牺牲。
3.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雄关漫道真如铁”既是对娄山关天险的描述,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而今迈步从头越”则表达了红军不惧艰难、继续前进的决心。
4. 结尾的意境升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壮阔的画面收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历史洪流的感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深度。
五、结语
《忆秦娥·娄山关》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词作,更是一首展现革命精神的史诗。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是毛泽东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