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生平简介】吴晗(1909年8月19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兰,字辰伯,浙江义乌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早年投身于学术研究与社会变革之中,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在明史研究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晗生平简要总结
吴晗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后进入杭州省立第一中学学习。192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但因不满校内政治氛围,转而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学者陈寅恪、钱穆等。他在学术上严谨求实,尤其对明代历史有深入研究,著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等作品。
抗日战争期间,吴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西南联大教授,并在昆明创办《战国策》杂志,宣传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吴晗因被错误批判而遭受迫害,最终于1969年去世。他的逝世成为当时知识界的一大悲剧。
吴晗生平大事记表
| 时间 | 事件 |
| 1909年 | 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 |
| 1927年 |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 |
| 1930年 | 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 |
| 1934年 | 发表《明太祖》一书,奠定其明史研究基础 |
| 1937年 | 抗战爆发,任西南联大教授,参与抗日宣传活动 |
| 1940年 | 创办《战国策》杂志,倡导民主与自由思想 |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参与国家建设 |
| 1957年 | 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文化、教育等工作 |
| 1966年 | 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批判与迫害 |
| 1969年 | 因病去世,享年60岁 |
吴晗的一生是勤奋治学、忠诚报国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在晚年遭遇不幸,但他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