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

专栏

24小时最新消息更新 专家称新冠复阳的传染性极低 专家称奥密克戎二次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022-12-21 09:48:27
导读 一、专家称新冠复阳的传染性极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20日在北京表示,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一种情况,传染性

一、专家称新冠复阳的传染性极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20日在北京表示,“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一种情况,传染性极低,不必恐慌。

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针对外界关注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人群的“复阳”情况,王贵强在会上表示,“复阳”应该叫再检出,实际病毒和核酸还持续存在,只是因为检测和采样的方法,以及排毒的间歇性,导致时阳时阴的情况。

针对“复阳”的具体原因,王贵强指出,在采集样本时可能采集不规范,导致假阴性。另外,病人在恢复期可能残留一些核酸的片段,也会出现检测阳性。从“复阳”发生率看,既往原始毒株有5%-15%的“复阳率”,目前奥密克戎毒株的“复阳率”具体数据还没有太多研究。

关于“复阳”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王贵强表示,所有“复阳”的病人做病毒分离,都没有分离到病毒,也没有看到“复阳”的患者导致进一步传播。因此,我们说“复阳”以后的传染性是极低的。但是我们也强调,对家里或周围有老人的,“复阳”的人群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造成老年人等有基础病的人群感染。

王贵强强调,从危害性来看,“复阳”的人群基本没有症状,只是核酸阳性,个别会出现咳嗽、不适,残留的症状。总体来看,“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一种情况,传染性是极低的,不必恐慌。

二、专家称奥密克戎二次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在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对于“复阳”的问题做出解释。他表示,“复阳”应该叫做“再检出”,它与使用的检测方法和排毒的“间歇性”有关。

王贵强表示:“复阳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一般认为是检出的一些病毒核酸片段。针对新冠原始毒株的研究显示,复阳率在5%-15%,奥密克戎的复阳率还没有具体的数据研究,但目前来看没有增加。”

他在发布会上称,从过去的研究来看,“复阳”的样本没有分离到病毒,也没有看到复阳患者进一步传播。“应当说复阳后的传染性极低,复阳者大部分没有症状,有的话也是个别轻微的症状,不必恐慌。”王贵强说道。

王贵强介绍道,“二次感染”也叫“再次感染”,是指感染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再次或者“二次感染”的风险高于德尔塔毒株和原始毒株。但从二次感染的时间来看,一般有一段时间的间隔,不会感染以后很快再次感染;而且同一个毒株再次感染概率极低,就是感染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二次感染”主要是指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感染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越长,症状偏重,这和我们体内的保护性抗体免疫有直接的关系。”王贵强解释称。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新华社的视频采访中也指出“复阳”和“二次感染”的区别:“二次感染是指新冠感染彻底康复后,又发生了新的感染,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有传染性。”

李侗曾表示,“二次感染”在第一次感染后的3-6个月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在某些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这些人群包括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比如老年人和三岁以下的婴幼儿。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退化,感染康复后的保护力持续时间较短;三岁以下婴儿免疫功能还没有健全。

此外,免疫缺陷人群感染后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较短,“二次感染”风险较大;而医护人员、公共交通运维人员等与人接触的频率较高,因此被传染的风险也更高。

王贵强援引瑞典研究发现称,二次或者三次感染奥密克戎不同的毒株,再感染后症状也普遍较轻,基本是无症状或者轻型病例。不过美国一项针对退伍军人的研究显示,在“二次感染”后,确实有一部分病人的病情会加重甚至死亡。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状态下,要关注老年人,把老年人保护好,这是至关重要的。”王贵强表示,“尽管感染过了,新的病毒流行株来了以后,还是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和基础病。”

他还强调,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接种疫苗后,再感染以后也能降低住院概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