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资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动心忍性)

2023-06-30 07:04:11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动心忍性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意思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动心忍性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出自:战国《孟子·告子下》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

7、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8、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9、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0、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1、扩展资料:《孟子·告子下》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12、文章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

13、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14、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

15、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16、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17、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8、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19、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20、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21、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2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

23、动心,使心惊动。

24、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

25、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

26、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

27、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

28、“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29、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30、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