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为道日损)

2023-04-18 22:22:08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为道日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就本人半生的蹉跎体验来说,老子的两句话,实在无上的至理名言。

2、这句话有二层含义:第一层:为学是日益的,增长知识需要每天学习。

3、为道是日损的,想获得人生终极大智慧,需要每天观心以去执。

4、简而言之: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

5、第二层:知识增加的同时,你的道行往往是损减的。

6、简而言之:为学日益了,为道就损减了。

7、为学日益,是说你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为道日损”。

8、许多人在为“为学日益”辩解,种种圆融,那完全是在亵渎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

9、不少人把为学日益,解释成积累知识。

10、把为道日损,解释成提炼出规律。

11、所以,两者并不相违。

12、这样的解释,自误且误人,自欺且欺人。

13、为道日损,损得是什么?损得就是执著,损得是知见。

14、当然,如果要非常精确地说,用佛学的术语,叫做所知障。

15、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6、当然,精确地说,知识并不等于所知障,也就是说,所知本身不是障。

17、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

18、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

19、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

20、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还有更深层的俱生法执,此处不讨论。

21、这个第一印象效应,会有什么弊端?可以说,弊端大到天边去了!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从何而来?就是从这第一印象效应中来。

22、惯性思维,又称为思维陷阱,是阻碍人类创新的根本性障碍。

23、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免不了最后会站到习惯传统的一面,来打压所谓的新奇的异说,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这些人都遭受过前辈们的指责。

24、所以说,习惯性思维害死人,伟大如权威们,也免不了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芸芸百姓呢。

25、这个时代,是为学日益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弊端也越来越多。

26、其一、通才少了、没了。

27、入主出奴者,多了。

28、这个通,不是学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汇贯通的通。

29、其二、学得越多,反而是执著越重,我慢越高。

30、学了很多,大多是两脚书柜,根本没有消化,谈何吸收?就像沦为笑谈的2020某省高考满分作文一样,满口人家听不懂的话,以显自己的高深莫测。

31、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学,可见这是一条无望之路。

32、再来说说为道日损。

33、为道日损,这是一条返朴归真之路。

34、何者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35、道在何处?道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点上。

36、为道,就是求道。

37、日损,就是每天修行,减轻自己的执著。

38、如何才能做到日损?拿二幅图来说事。

39、先看图一。

40、以此图来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41、诸位,上面中央是一件物事。

42、大家能看到上图中央是什么物事吗?这幅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的认识的大秘密。

43、你的认识、观念、知见,在形成之后,你会发现,想消解掉,非常难。

44、就比如这幅图中的物事,在找不到图中物之时,你一直苦苦寻求,图中物事何在?为什么我就没发现呢?一旦你找到了,发现了,形成了知识。

45、此时,你每次看这幅图,都会发现这么清晰明白的事物,豁然地就在图中,当时为什么就看不到呢?最奇怪的是,你想回到没发现时的状态,没起认识时的状态,居然回不去了。

46、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往往是损减。

47、(这是开头所说的第二层含义)大家应该能明白了。

48、反过来,对于“为道日损”,也就能明白其难度了。

49、在这幅图中,为道日损,是指回到没起知识时的状态。

50、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个自由。

51、你被这个知识束缚了、捆绑了。

52、你不能随意切换、想看就看。

53、想重获这种自由,需要做功夫,在佛道二教中,称为修行。

54、需要强调的是,为道日损,并不是指愚昧无知,而是保持高度的灵性,能够拥有随意切换的自由,佛法称之为消除执著。

55、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这些执著一层一层,如附体之物,与血肉相连,非常难以清除。

57、比如上图中,这里面有许多层的认知,一层比一层细微,一层比一层接近生命的真实。

58、第一层:图中央的雪茄烟。

59、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二层。

60、第二层:图中的砖块。

61、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三层。

62、第三层:图的颜色。

63、清除此认知,回到第四层。

64、……第N层:清除所知,回到能知的心识。

65、……第∞ 层:回归到道,回归到无为。

66、图二,举这幅图是想说明,人的很多认知,根本就是错误的。

67、比如图二,A格与B格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可思议处。

68、人的认知,很容易被环境左右,就如上图一样。

69、上图是被圆柱的阴影所左右了,导致产生错觉,认为A格与B格有差异。

70、还说明,要清除错觉,难度很高。

71、所以,在损之又损的过程中,要能减轻环境影响,乃至不被环境影响,这个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行。

72、为道日损,损去一份知见,就解放一分束缚,恢复一分灵性,获得一分自由。

73、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

74、何谓生命的真实?六祖慧能大师在彻悟时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75、”哪里知道啊!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圆满具足的、无动无摇的,能够生起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的啊!。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