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大家好,科普达人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战结束后不久,饱受战争摧残的前苏联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也许是因为战后美苏对抗,冷战的乌云密布,当时的苏联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搞导弹、火箭,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最难的是钱。
由于前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有1700个城镇和数万个村庄需要重建;此外,还有数百万人住在战时防空洞里,生活艰难,需要重新安置。所以资金匮乏。尽管如此,当局还是拨出了巨额资金,必须搞导弹和火箭。
他们采取的第二个有效措施是动员国家资源和技术力量,确保导弹和火箭的发展,特别是聚集一些权威专家,攻关研制强大的火箭。由于俄罗斯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乡,不缺乏优秀的火箭人才,研发工作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加强了组织和技术协调。当时,前苏联正式宣布在科学院天文委员会范围内成立跨部门的星间通信协调委员会,对研究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搞导弹、火箭、发射卫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技术协调往往比研发更困难、更耗时。
芝士,回答,版消标题必须追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使前苏联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也使卫星飞上天空成为可能。1953年11月,前苏联在日内瓦世界和平会议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这预示着前苏联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工具。但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1955年,美国宣布将于1957年至1958年发射“指针”地球卫星。当时没有人怀疑美国的能力和信心。然而,1956年,前苏联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议,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当时没人关注。一些西方记者认为,这可能只是一种心理宣传。事实上,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已接近尾声,洲际导弹正准备改装成发射卫星的运载工具。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普特尼克1号”送入轨道,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四气结月,无油紧张,下千周。
现代人造卫星
“普特尼克1号”是一个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的铝球体。它有四个鞭状天线,配备科学仪器,测量227~941公里轨道之间电离层的大气密度、温度和电子浓度。这颗卫星轨道运行了92天,绕地球大约1400圈,于1958年1月4日坠入大气层并烧毁。
前苏联紧紧抓住了研制大功率火箭的关键,朝着把人送上太空的目标努力。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需要运载火箭能够将几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这是又一次飞跃。
前苏联不断增加运载火箭的推力。在发射了重达83.6千克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它在短时间内将“普特尼克2号”的重量大大增加到508.3千克,而“普特尼克3号”的重量为1327千克。在强大的运载火箭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技术知识帮助并大大加快了载人航天器的准备工作。因此,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后不到四年,前苏联就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将4.73吨的载人飞船东方号送入地球轨道,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宇航员。这时,世界又震动了。从此,人类开始了太空活动。纵观前苏联早期的航天活动,给人的印象还是比较顺利的。
南越多军品近而全。
学习点
国际地球物理年(IGY)
国际地球物理年起源于国际极地年,即每50年对地球两极进行一次联合考察。1950年6月,当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时,一些地球物理学家提议每25年举办一次国际极地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支持这一提议,规定从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共同对南北极、高纬度、赤道带和中纬度进行一次全球联合观测,并将第三个国际极地年更名为国际地球物理年。
来自67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正式参加了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活动。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13个项目,包括气象学、地磁和地电、电离层、太阳活动、火箭和卫星探测等。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发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 01-22
- 01-22
- 01-22
- 01-22
- 01-22
- 01-22
- 01-22
-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