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家属工什么意思】“五七家属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这一名称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涉及职工家属在国有企业或集体单位中所承担的辅助性劳动角色。下面将从定义、背景、特点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定义
“五七家属工”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国有企业或集体单位中,由职工家属(主要是配偶、子女等)担任的非正式职工岗位。这些人员通常不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但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如生产辅助、后勤服务等。
二、背景
- 时间范围:1966年—1980年代初期
- 政策背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国家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同时鼓励家属参与劳动,以缓解就业压力。
- 经济因素: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企业用工紧张,家属工成为一种补充劳动力的方式。
三、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非正式身份 | 不属于正式职工编制,没有固定工资和社保 |
| 劳动内容 | 多为辅助性工作,如搬运、清洁、仓库管理等 |
| 工资待遇 | 工资较低,按日计酬或按件计酬 |
| 社会地位 | 地位较低,常被视为“临时工”或“辅助工” |
| 历史局限性 | 受政策限制,缺乏保障,流动性大 |
四、现状与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劳动制度的逐步规范,“五七家属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这类人员大多已退休或转为其他形式的劳动者。部分人因缺乏正式职工的养老保障,仍面临一定的生活困难。
五、总结
“五七家属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劳动群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虽然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工人家庭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如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这一现象已基本消失,但其历史意义仍值得回顾和研究。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五七家属工 |
| 时间 | 1966年—1980年代初 |
| 定义 | 职工家属在企业中从事辅助性工作的非正式员工 |
| 背景 | 文革期间,经济困难,政策推动家属参与劳动 |
| 特点 | 非正式、低待遇、辅助性工作 |
| 现状 | 已基本消失,部分人员面临养老问题 |
以上内容为原创总结,结合历史资料与社会背景分析,力求真实反映“五七家属工”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