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形于色释义】“喜形于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高兴时,情绪会自然地表现在脸上。这个成语形象生动,能够让人迅速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下面将从释义、出处、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喜形于色”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之失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遂与韩信战,败之,走至垓下,复围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虽然这段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喜形于色”,但成语的含义源自古代文学中对人物情绪外露的描写。
“喜形于色”字面意思是“喜悦之情表现于脸色”,即当人感到高兴时,表情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如笑容、眼神明亮等。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因高兴而表现出明显的愉悦情绪,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
在使用时,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他人的表情,而非自己。例如:“他听到好消息后,喜形于色,连走路都轻快了许多。”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喜形于色 |
拼音 | xǐ xíng yú sè |
出处 | 虽未见于《史记》,但源于古代文学中对情绪外露的描写 |
释义 | 喜悦之情表现于脸色,形容人因高兴而表情明显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他人情绪,不可用于自身 |
近义词 | 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眉飞色舞 |
反义词 | 勃然大怒、愁眉苦脸、垂头丧气 |
使用场景 | 日常交流、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 |
示例句子 | 他得知自己被录取后,喜形于色,连说话都带着笑意。 |
三、结语
“喜形于色”不仅是一个表达情绪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情绪是无法完全隐藏的,外在的表现往往反映了内心的波动。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他人的表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沟通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