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
今日我们来聊聊一篇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00-1010在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花园里,一座挺拔的墓碑——傅雷墓,静静地躺着。今天,我们通过《傅雷家书》,再现了傅雷悲壮而伟大的一生。
“哇……”一声呐喊响彻这个山庄。父母深情地看着孩子,孩子哭得越来越大声,父母决定给他取名傅雷。
七岁的傅雷爱玩爱打架。有一天,父亲被冤枉下狱了。从此,傅雷的妈妈开始为傅雷的未来做打算,逼她自杀,想尽一切办法让傅雷收起孩子贪玩的天性,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这造成了傅有缺陷的童年,但也使傅雷未来的生活不那么坎坷。
“独处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傅雷爱他的儿子,但他更爱他的孩子,用他母亲的方式。严格的家规使傅聪傅敏从小就懂得礼仪和礼貌。直到傅聪去波兰留学后,他的父亲才在信中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和期望。一整封傅雷家人的信,傅雷不仅仅是在教儿子知识,更是在让儿子学会做人。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开始被红卫兵批判,傅雷先生也未能幸免。疯狂的“红色分子”冲进傅雷家里,找到了所谓的“罪证”3354、一面小镜子和一本旧的蒋介石画报,傅雷先生因此被拘留了三天三夜。傅雷先生只有两个选择:被红卫兵折磨,或者用那种化学药物庄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完之后,他终于做出了选择,优雅地保持了作为一个高贵知识分子的自尊。
去世前几天,傅雷还在一封信中与儿子傅聪交谈。这种对我儿子的爱,天与地都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的儿子傅聪尽力为父母正名。
傅雷,一代文学大师的故事,我还在浏览…
00-1010一封简单的信,包含了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背后,是父亲宽容严厉的爱;反复不倦的教导,是父母对儿子成功的殷切希望。这是钢琴家傅聪和他的父亲傅雷之间的点点滴滴的信件。这是一部饱含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章,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103010是1954年至1966年在波兰学习的傅雷夫妇和他们的大儿子傅聪之间的一封信。它记录了傅聪从一名钢琴学生到世界著名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万千叮嘱,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灵交流,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那时候通讯根本不发达,两人相距甚远。他们只能依靠家人的来信来安慰自己的思念之情。“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看到面对面这样的文字,通过书信使他们近在咫尺。纸上这些家常话,如涓涓清水,滋润着这个小学生;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这个男生。让他在异乡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就在那场大灾难开始的时候,这个狂妄固执的个体翻译家傅雷,忍辱负重,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世界,他的两个妻子都死了。江洋说,“傅雷爱硬米,性格像硬米一样僵硬干瘪;柔软不是他的美德,他把这一切都给了朱美福。”傅雷是个耿介,以脾气暴躁著称。但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痛恨邪恶。抗日战争爆发时,傅雷在孤岛上海。他定下了“东至黄浦江,北至白渡桥”的规矩。他不能消灭敌人,他甚至不想见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成为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新音乐家。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能制造一个新的——的钟,它将响遍全世界和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下,年轻的傅聪有一颗真诚的心。波兰钢琴独奏会后,傅聪给父母写信说:“能让人们钦佩我最喜爱的祖国,我真的感到很开心。”傅雷给了傅聪做人的原则:“先学会做人,再做艺术家”。103010突出“傅雷精神”,这是傅聪成长所必需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可以说出现了世界级的钢琴家,这是理所当然的。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傅聪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还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独自生活在海外,每天至少练十二个小时钢琴;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他并不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类型父母”。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爸爸一样坐在孩子的琴旁,但却有精神上的陪伴。他从远处和孩子讨论音乐、艺术、生活,他的信写得足够详细,和孩子讨论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还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影响孩子。以他的聪明、博学、思想深刻,很难让他的子女“以法为上”。于是《傅雷家书》成了素质教育的楷模,傅雷夫妇成了家长的楷模。
成功的父母都是一家人。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尽心尽力的父母。我们身边有大量的父母放弃工作和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伴孩子;也有一些年轻妈妈,生活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水平上,父母真的已经尽力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父母的榜样,那么今天的父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包括知识和才华,精力和经验,以及财力和实力。家长真的很尴尬!
无论我们的父母多么平凡,多么普通,他们一生都在为孩子勤勤恳恳地工作。你看,戴月的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顿丰盛的晚餐,每一趟上下学的班车……都有忙碌的家长。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唠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早就听说《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个暑假,我认真拜读了这本名著。
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6封家信组成的书,书中傅雷夫妇对孩子谆谆教导,要求孩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孩子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与感悟,父子的浓浓亲情,流淌笔端,跃然纸上,纵使千山万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亲的爱是严肃、庄重的,他反复地与儿子讨论艺术上、事业上的问题,但当他细细回想孩子小的时候情景、醒来后因想念儿子无法入眠时,更多的温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催人泪下。作者经常提到对儿子的愧疚,认为在儿子的童年时代,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与温暖,更多的只是批评、指责和条条框框的禁锢。也正因为这些,傅雷后悔不迭,他用自己的余生为儿子在艺术事业上披荆斩棘、指引方向。他是儿子尊敬的长辈,在与孩子探讨学习、做人、艺术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告诉远在他国的儿子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的心及一腔爱国主义情怀。他又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亦父亦友,这就是傅雷,一位伟大的父亲。
经常有同学讲,和父母有代沟,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有心里话不愿和父母说,这些在《傅雷家书》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呀。其实,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华、是否有金钱,他们对孩子的爱都一样的深沉,最关键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妈妈一直相处愉快,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情闹得不愉快,觉得不理解他们,他们更不理解我。其实事后一想,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有时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成长的路上,听听父母的意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多沟通,我们的人生将少走很多弯路,将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 11-01
- 11-01
- 11-01
- 11-01
- 11-01
- 11-01
- 11-01
-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