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综合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2-05-01 12:22:54
导读 今日我们来聊聊一篇关于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今日我们来聊聊一篇关于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00-1010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刺,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能根据附着在身体前端的环带(环带也叫生殖带)判断始末。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身体靠能分泌粘液并时刻保持湿润的体壁蠕动和呼吸。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推出,因此,穴居蚯蚓被迫爬到地表呼吸。

3.节肢动物: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还有分节的脚和触角。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外壳,可以保护和支撑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昆虫的变态发育是完全变态的:卵幼虫蛹成虫,如蚕、蜂、蝶、蛾、蚊、蝇;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蝼蛄等。

5.鱼的主要特征是:一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部分覆盖着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是:能通过游泳获得食物和防御敌人。能在水中呼吸。鱼鳃呈鲜红色,是因为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多而细,作用是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6.两栖类:幼虫生活在水中,通过鳃呼吸,变态后成为成体。它们像两栖动物一样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帮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和蟾蜍。

7.陆生环境的特点及陆生动物的适应:气候干燥:体内有防止水分流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的角质鳞或指甲,昆虫的外骨骼。水浮力不足:有器官支撑身体和运动,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走、跳、跑、爬等。从而养活和躲避敌人。呼吸用气态氧:它在体内有能呼吸空气的呼吸器官,如肺、气管(蚯蚓除外,靠体壁呼吸)。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且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及时应对多变的环境。

8.鸟类是一种体表长满羽毛,前肢变成翅膀,具有快速飞行能力,内部有气囊,体温高且恒定的动物。

9.适合飞行的鸟类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体表布满羽毛,前肢变成翅膀。胸部有高龙骨突,长骨中空(充满空气)。胸肌发达。吃得多,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粪便消化吸收排除快。心脏有四个腔室,心跳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输送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有发达的气囊,不仅能减肥还能和肺形成独特的双呼吸。喙短,口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尿排出及时,右侧卵巢和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肥,适合飞行)。

10.家鸽嘴里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通过咽部和食道进入作物暂时储存,然后进入肌胃(里面有沙粒和小石子,用于研磨食物)。

1.鸡蛋:蛋黄是主要的营养成分,鸡蛋中的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分

13.温血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能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体温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相反,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的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扩大居住和分布范围。

14.蚯蚓用潮湿的体壁呼吸;蝗虫通过气管呼吸;用鲫鱼的鳃呼吸;用海豚的肺呼吸;用鸟肺呼吸,气囊辅助;用蛙肺呼吸,用皮肤帮忙;受精、生殖、发育、昆虫受精与卵变态、两栖动物受精与卵变态、鸟类受精与卵变态、育雏哺乳动物受精与胎生发育和哺乳。

15.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骨整合和骨骼肌组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动作,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骼、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

16.骨骼肌包括中间较厚的腹部和两端较薄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头上。骨骼肌受到神经刺激后会收缩。

17.骨骼肌只能收缩和拉动骨头而不能推开骨头,所以至少有两组肌肉与骨头相连,它们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尤其是伸肘和屈肘: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放松,而伸肘时则相反]

18、手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放松,肱三头肌放松;双手垂直举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二头肌收缩,三头肌收缩。

9.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征是:关节囊和关节囊内外的韧带。关节灵活运动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内表面可分泌滑液,减少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振动。

20.动物行为根据行为的发生可以分为先天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行为是指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是维持最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筑巢等。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而进行的生活体验和学习

2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2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与实验法(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干予)。

2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4、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七年级上册19的例子

5、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 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空气、阳光、水等

6、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解能力,但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如:

①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产者。

②从地域因素来说,各种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1、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

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

2、人类保护环境的行为

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3、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2)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

(4)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4、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

1、生物类型的区别

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细胞结构的区别

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真菌除具有核糖体外,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

病毒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2、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到毛细血管到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3、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

血型的发现:1900年,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血量:占体重的7-8%。

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