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工是什么意思】“五七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特殊的劳动组织方式。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五七工”的含义和特点,以下是对该术语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什么是“五七工”?
“五七工”最初是指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干部都应参加体力劳动”的思想。后来,“五七工”逐渐演变为指代在工厂、企业或农村中从事临时性、季节性或辅助性工作的人员,通常没有正式编制,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为艰苦。
这类工人多为女性、青年或农村劳动力,常被安排在生产一线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如搬运、包装、清洁等。
二、五七工的特点总结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时间范围 | 主要存在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 |
| 身份性质 | 非正式编制,临时性或季节性用工 |
| 来源 | 多为农村妇女、青年、城市待业人员等 |
| 工作内容 | 多为体力劳动,如搬运、装卸、清洁等 |
| 工资待遇 | 工资较低,通常按日或按件计酬 |
| 社会地位 | 社会地位较低,缺乏社会保障 |
| 政策背景 | 受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大跃进”等政策影响 |
三、五七工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五七工”是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劳动力的利用方式和分配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种用工形式逐渐被更为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所取代。
如今,“五七工”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劳动关系以及政策导向,仍值得我们回顾与思考。
总结:
“五七工”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临时性用工形式,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需求,具有临时性、低保障、低工资等特点。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用工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