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退避三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强敌或压力时,采取主动后撤以保存实力、争取主动的行为。该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一、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主要与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有关。其中,“三舍”是古代的军事单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晋文公为了遵守诺言,避免与楚军正面冲突,主动后撤三舍,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
二、含义解析
- 字面意思:退后三舍(九十里),表示主动撤退。
- 引申义:指在面对强敌或矛盾时,选择暂时让步,以图长远利益或避免直接冲突。
三、用法举例
句子示例 | 使用场景 | 说明 |
面对强敌,他选择退避三舍,等待时机反击。 | 战争或竞争场合 | 表示主动后撤,保存实力 |
在公司内部争执中,他选择了退避三舍,避免正面冲突。 | 人际关系或职场 | 表示暂时回避矛盾 |
他退避三舍,是为了不激化双方矛盾。 | 人际沟通 | 表示策略性回避 |
四、常见误用
1. 误解为“逃跑”:有些人将“退避三舍”等同于懦弱或逃避,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2. 误用于无冲突情境:如在日常生活中说“我退避三舍了”,可能显得夸张或不恰当。
五、总结
“退避三舍”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策略性撤退,现多用于形容在面对压力或冲突时的灵活应对方式。正确使用这一成语,不仅能体现语言的丰富性,也能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退避三舍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含义 | 主动撤退以保存实力或避免冲突 |
用法 | 战争、竞争、人际冲突等场景 |
常见误用 | 等同于逃跑、误用于非冲突场合 |
通过了解“退避三舍”的来源与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