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知十的意思】“闻一知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闻一知十”,但后人根据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引申出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悟性高,能够从一个例子中推知多个道理。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闻一知十 |
拼音 | wén yī zhī shí |
出处 | 《论语》(引申) |
含义 | 指一个人聪明,能从一个例子中推知十个道理,比喻理解力强,举一反三的能力好。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常用于褒义。 |
近义词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
反义词 | 雾里看花、一知半解、死记硬背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闻一知十”最早并非出自《论语》,而是后人根据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进行引申而来。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称赞颜回“不违,如愚”,但又说他“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意思是颜回表面上看起来很笨,但私下里却能深入思考,有所领悟。因此,“闻一知十”是对这种学习能力和悟性的高度概括。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习中 | 老师讲了一个数学公式,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个公式,还能应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上,这就是“闻一知十”。 |
工作中 | 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还预见了其他可能的问题,并提前做了准备,体现了“闻一知十”的能力。 |
日常生活中 | 一个人听别人讲了一件事,就能联想到很多相关的事情,表现出极强的理解和联想能力。 |
四、总结
“闻一知十”是一个高度赞扬人的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思维灵活性和理解力。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具备“闻一知十”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
结语:
“闻一知十”不仅是对智慧的赞美,更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肯定。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培养这种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