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礼记·礼运》中有一段经典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句话出自《礼记》,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论述。以下是对该段原文的整理与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一、原文内容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孝慈,以信修,以善邻,以仁民,以爱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翻译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社会从“大同”走向“小康”的转变过程。在“大道既隐”的时代,人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社会逐渐形成等级制度和礼法规范。以下是逐句翻译: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现在,原本的理想社会(大道)已经消失,天下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领域。
2.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每个人都只亲近自己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子女。
3. “货力为己”
财物和力气都为自己所用,不再共享。
4. “大人世及以为礼”
统治者世代相传,以此作为礼仪制度。
5. “城郭沟池以为固”
建造城墙、护城河等防御工事,以巩固国家。
6. “礼义以为纪”
礼仪和道义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7.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用这些来端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亲情,和睦兄弟关系,协调夫妻关系。
8. “以孝慈,以信修,以善邻,以仁民,以爱物”
倡导孝顺、慈爱、诚信、友善邻里、仁爱百姓、爱护万物。
9.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阴谋诡计不再兴起,盗贼和叛乱也减少了。
10.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可以不关门而安心,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原文句子 | 翻译 | 含义说明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现在,理想的社会已经消失,天下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领域 | 描述社会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 每个人都只亲近自己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子女 | 强调个人情感和家庭中心主义 |
货力为己 | 财物和力气都为自己所用 | 个人利益至上,不再共享资源 |
大人世及以为礼 | 统治者世代相传,以此作为礼仪制度 | 社会制度趋于等级化和世袭制 |
城郭沟池以为固 | 建造城墙、护城河等防御工事 | 社会开始注重安全和防御 |
礼义以为纪 | 礼仪和道义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 礼制成为维系社会的重要手段 |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 用这些来端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亲情,和睦兄弟关系,协调夫妻关系 | 强调伦理道德对社会结构的规范作用 |
以孝慈,以信修,以善邻,以仁民,以爱物 | 倡导孝顺、慈爱、诚信、友善邻里、仁爱百姓、爱护万物 | 道德教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因此,阴谋诡计不再兴起,盗贼和叛乱也减少了 | 社会相对稳定,秩序得以维持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所以,人们可以不关门而安心,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 表达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 |
四、结语
“今大道既隐”不仅是对古代社会制度变化的描述,也反映了儒家对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与秩序的重要性。通过理解这段文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