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的意思】“毛骨悚然”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受到惊吓、恐惧或感到极度不安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因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身体反应,如头发竖起、脊背发凉等。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形容非常害怕,使人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 《晋书·王敦传》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毛骨悚然”最早出自《晋书·王敦传》,原句为:“闻其声,毛骨悚然。”意思是听到某种声音后,让人不寒而栗。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危险、恐怖或令人不安的情境时的反应。
在现代汉语中,“毛骨悚然”不仅用于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形容电影、故事、事件等带来的强烈恐惧感。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电影/小说情节 | “那场鬼片中的画面真是毛骨悚然。” |
现实经历 | “走在偏僻的小巷里,突然听到奇怪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
描述环境 | “那个废弃的医院,阴森恐怖,走进去就让人毛骨悚然。”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心惊胆战、胆战心惊、惊魂未定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
五、总结
“毛骨悚然”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极端恐惧或紧张情境时的强烈心理反应。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在日常语言中被广泛使用。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情感时更加准确和丰富。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毛骨悚然”的含义、来源、使用方式以及相关词汇,帮助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